博士生成了“荣誉村民”
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
「聚焦」出品
在宁德的两个月
赵家琦终生难忘
弯下腰
和村民一起巡河、护田、防台风
广交友
邀请哈佛“洋博士”胡安一道下乡
他们还一起在红色下党
寄出一张明信片
收件人是胡安
远在阿根廷的99岁老祖母
这两个月
赵家琦有“处处碰壁”的低落迷茫
但更多的是“大展抱负”的豪情万丈
最终,他交出一份沉甸甸的“答卷”
也收获了一份“荣誉村民”的最佳奖励
让我们一起走近
新闻学院2020级
传播学(国际传播)专业直博生
赵家琦的“乡土”故事
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的凤阳镇,坐落于钟灵毓秀的闽东大地。2023年暑假,赵家琦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“治国理政”实岗锻炼计划,在凤阳镇与基层干部、村民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、同调研,将专业所学熔炼于火热的基层实践。两个月过去,一纸“荣誉村民”的奖状,为这段实践经历作了最好的注脚。
捧着一颗心深入乡村
收获基层治理大学问
2023年7月,赵家琦收拾好行囊,坐了一整天高铁,从北京来到宁德。第二天正好是周一,他坐上凤阳镇组织委员上班的顺风车,一路来到镇政府。他即将在这里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工作与生活。
来的路上,赵家琦听组织委员讲起凤阳镇的地理民情、特色产业,讲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形式,这让他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。
期待在于,他终于能借这个机会深入了解基层治理实践。赵家琦眼中的乡村,总是充满了各种鲜活、有趣的好故事,也代表着最纯洁质朴的传统文化。尤其是他2022年参与了“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”项目,在和第一书记、村书记们的一次次访谈调研中,他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就何其伟大。他也希望借这次“治国理政”的机会好好“扛扛锄头”“压压担子”,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和基层治理的大学问。
而疑虑在于,他一路读到博士,既没有基层工作经验,也缺乏乡村生活体验,况且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南方的乡村。“我的专业该怎样发挥作用呢?会不会听不懂村民说话?”他的心里也在犯嘀咕。
被视为新闻专业“科班出身”的赵家琦,来到凤阳镇的第一个任务是撰写河湖长制先进人物通讯稿。而这次工作,就给了他“当头一棒”。
由于欠缺对农村生活和“河长制”工作形式的了解,他的稿件浮于表面,难以深入,这让本想大展抱负的赵家琦十分挫败。
直到跟随采访对象一起挽起裤脚,真正参与到巡河的过程中,他才切实体验了河道管理员的工作流程,体悟到“理政”所需要的实事求是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。
从采访对象的返乡初心到乡镇水利工作的布局,再到水体环境整治全过程的痛点,这些细节极大丰富了赵家琦的稿件内容,也使他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领悟。
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基层干部是最好的老师。下乡前,在赵家琦的想象中,他应该每天坐在办公室,可现实是,大部分时间,他都跟随乡镇干部奔波在各个村镇,和驻村书记、村干部及村民在一起。
白天干部们一般有行政、调研任务,村民们也要忙农活,晚上才是乡镇工作最吃劲的时间。因此,一过晚饭时段,镇政府的包村干部便纷纷下到村里,跟村干部沟通工作,听老百姓反映情况。赵家琦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和村民沟通,他慢慢发现,语言关并不可怕,关键是要找到能拉近距离的要素,虚心倾听村民们真实具体的诉求。
“杜苏芮”超强台风登陆福建,赵家琦又和凤阳镇的全体干部一起,驻扎到村庄一线,准备抢险物资,挨家挨户核实、转移高陡边坡隐患点的群众……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“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伟大的事业”。
在凤阳镇的两个月,赵家琦不断感受到乡村实际情况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丰富和拓展,他每天都能学到很多新名词,听到很多新鲜事。赵家琦认识到,基层并不缺乏昂扬向上、鼓舞人心的好故事,但要将这些好故事讲出来,需要融入基层社会的情境之中,掌握丰富而生动的细节,由此才能讲出一个故事以小见大的示范和启迪效应。
行走在凤阳镇的田野阡陌间,赵家琦结识了周围村镇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,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深深折服。在和凤阳镇党委书记李木清的交流中,赵家琦认识到,乡镇、村庄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有担当,不仅要有无私忘我、赤诚为民的胸怀,还要思路清晰,对乡镇发展有长远的谋划和清晰的布局,要善于在各项工作中抓主要矛盾,积极果断推动发展和建设。
两个月下来,赵家琦参与了基层党建、基层政务、生态治理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特色产业宣传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,撰写过先进人物通讯、拍摄过葡萄产业纪录片、站上过村小学的讲台……他确实感受到治国理政的学问很深。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不易,很多时候要直面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复杂,但他也从许多基层干部身上收获了感动,受到了洗礼。
邀请“洋博士”下乡采风
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
作为一名国际传播方向的博士生,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,是赵家琦学术思考的核心问题。一直以来,在他心中都有着一种直觉:“最国际化的中国故事,可能隐藏在最‘乡土’的农村大地上”。
正因为此,如何向世界分享中国乡村的建设经验、让美丽乡村的形象深入人心一直是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。
“真实的故事最打动人。”2018年,赵家琦本科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与暑期学校,期间他以“家乡的变化”为主题,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展示中国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,引发了在场的热烈反响。
2023年7月底,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首届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。赵家琦在这里认识了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、南加州大学博士生——阿根廷人胡安·奥尔蒂斯·弗罗伊勒。胡安从小在阿根廷的农场长大,与牛群马匹相伴,对大自然有天然的亲近感,对中国的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很感兴趣。
在和胡安的交流过程中,赵家琦突然想到,国际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“主场传播”,请外国人到乡村建设的第一线看看,不就是在“讲好中国故事”吗?更重要的是,当前凤阳镇“三产融合”正需要制定一个长期规划,而开发文化资源、发展文旅产业都需要面向国际、面向未来,正好可以请胡安提供一些来自学术与国际视角的建议。
于是,在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后,赵家琦立即邀请阿根廷的“洋博士”胡安前往凤阳镇参访。
胡安来到凤阳镇后,和赵家琦一起戴上草帽,下到田里,参观了古寺和祠堂,还有凤阳的葡萄和茶产业,并和另外三位参与“治国理政”计划的同学一起来到下党乡,参观“难忘下党”主题馆,了解习近平总书记“三进下党”的故事。
在这段时间里,胡安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崭新面貌,感受到中国基层政府在各个方面实行的民生举措,也体会到了脱贫攻坚前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,深刻领略了中国乡村的发展、和谐、美丽与友好。
在下党乡的主题邮局,胡安给自己远在阿根廷的99岁祖母寄去了一张明信片。他说,如果有机会,他想邀请朋友和家人再次来到福建下党,向世界分享中国农村的美丽。
胡安最感兴趣的东西是村镇办公室的茶桌,在他眼中,这张“茶桌”是一个“人际流动中介”,在各类办公、会客场合中创造了一个主人为客人服务的仪式,这无形中让每一位来办事的人都充分感到被尊重,茶桌也以此调和着政府与民众之间和谐的关系。
胡安还和赵家琦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——《慢技术之歌:中国的茶桌》,他们提到,这种慢技术(茶桌)是一种提醒,“我们追求的是连结和关怀,而不是速度。我们希望被视为复杂而独特的个体,而不是将我们的个性简化为统计指标。”
乡村承载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蓬勃向上的发展精神,兼具烟火气和好故事,是展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经过这次经历,赵家琦确认中国的乡村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展示窗口,他也将在这一课题上持续研究。
离开凤阳镇以后,赵家琦数次翻阅实岗锻炼期间的工作日志。在这段日子里,他锤炼了“舍我其谁勇担当”的政治品格,练就了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过硬本领,践行了“立学为民、治学报国”的人大精神。那些用笔记录下来的个人理想、政策认识、工作心得,饱含着他的收获与成长,也必将成为他人生前行道路上的宝贵财富。
赵家琦的故事
在人大并不是少数
每年通过
“治国理政”“理解中国”等项目
参与基层实践的
人大博士生有很多
他们活跃在观点争锋的学术圈
也奔波在经世济民的第一线
为“荣誉村民”赵家琦点赞!
祝福和他一样
奔赴基层求学问的博士们
致知明理得“真经”!
出品:党委宣传部
来源:党委研究生工作部
文字:慧飞 宇涵 雷颜
图片来源于受访者
设计:邱童 才楹
责编:诗涵
校对:凯怡